乳业财经|报道乳业新闻,陪伴乳业成长

友情链接|EBH我爱摇摇车   EBH母婴时代

新店型、新风格、新场景,能否让现制酸奶“再次翻红”?

作者 · 王蕊   |  2025-08-14

现制酸奶市场整体呈现增长乏力状态,仅仅依靠“新鲜现制”“高价高颜值”等标签的产品策略难以带来有效增长,现在不少品牌都通过策略转变试图打造新增长曲线。

 

近期某品牌推出了下午茶市集新模式新增了烘焙、小吃等产品线,在拓展更多消费场景的同时也能挖掘烘焙市场潜力,还有品牌通过开设新店型、打造子品牌、提升性价比等方式提升品牌竞争力。



下午茶市集新模式,深入更多场景


某现制酸奶品牌推出了新营业模式“下午茶市集”,在保留部分主力酸奶饮品的同时新增小吃、甜品组合,此前该品牌主打鲜果酸奶,现在还包括薄饼、土豆包、蛋挞等烘焙、小吃,旗下门店SKU数量超30个,烘焙、小吃等占比超70%,主要是通过产品品类更新拓展下午茶等更多消费场景。


为了契合“下午茶市集”概念该品牌在门店空间设计上也有所更新,此前主要采用单一玫红色调,新模式下门店划分出“开放式厨房”与“静谧品饮区”,新增“极简白+浓墨黑+原木色”的多色系搭配,并通过怀旧海报和老式招牌等元素营造出市集的复古感,目前该品牌下午茶市集门店数量已有6家左右。


现制酸奶品牌拓展下午茶场景的背后是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现制酸奶门店总数已突破2.3万家,同时新茶饮、现制咖啡等同类产品快速发展也为行业带来竞争压力,品牌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下午茶时段凭借其广泛的消费潜力成为品牌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市场。


也不局限于下午茶、办公午休和健康代餐等,还有部分现制酸奶品牌与文旅或社区消费进行绑定,例如某品牌选址苏州十全街将酸奶消费融入旅游动线,借助旅游热度提供消费基础并提升品牌知名度,数据显示当地日均客流达到5万,品牌凭借社交打卡属性单店复购率达40%。


不过现制酸奶品牌在探索新场景的过程中也面临挑战,产品线拓展意味着供应链管理也变得更为复杂,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对品牌供应链提出了更高要求;产品品类选择方面还要保证新增小吃、甜品的口感以及与酸奶产品的搭配协调性;而且不同场景下可能存在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差异,品牌需要精准把握在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和门店运营等方面做出针对性调整。



瞄准烘焙,挖掘增量市场


现在现制酸奶的产品线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酸奶,行业竞争正从单一品类向综合场景转变,除了上述提到的下午茶市集模式,越来越多其他品牌也推出烘焙、甜品等,例如某品牌推出冷萃酸奶、酸奶贝果、冷萃酸奶芭菲杯、酸奶麻吉、牛乳冰激凌等,另一品牌也推出了粉红芭乐冷萃酸奶、脆脆薄荷冷萃酸奶以及酸奶大福等甜品。


不难发现烘焙领域已经成为现制酸奶布局的重要方向,烘焙赛道的增长潜力为现制酸奶跨界提供消费基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烘焙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预计2025年将达到5000亿元并在未来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二者搭配存在一定互补性本质上就是“吃+喝”的产品组合,酸奶和贝果通常都带有健康属性能够同时满足健康饮食和饱腹需求,适配早餐、下午茶等场景。


跨界烘焙也为品牌带来更多产品创新思路,例如保留酸奶与烘焙的独立形态进行搭配,形成“酸奶+贝果”的固定套餐提供便捷早餐组合;或是将酸奶作为烘焙原料开发酸奶贝果、冷萃酸奶燕麦碗、酸奶大福等特色产品形成差异化,既具备酸奶的核心特征又通过产品创新满足追求新鲜感的年轻消费群体需求。


但作为同类产品贝果+咖啡、牛奶+面包等组合众多而且已经积累了一定消费基础,包括星巴克、瑞幸、Tims天好咖啡等咖啡品牌以及一鸣、新希望等乳企都有此类组合推出,并通过长期运营积累了相对稳定的消费习惯和供应链基础,无疑具备先发优势,现制酸奶与烘焙搭配似乎还需要面临其他品类竞争和较高的市场教育成本。


不过其在烘焙领域的发展潜力不可否认,其含益生菌、蛋白质的健康特点可以与传统高糖高油烘焙形成区分,满足健身、减脂等细分人群需求,也可以通过与早餐、办公室下午茶等高频消费场景进行绑定,培养消费习惯。



新店型、新风格,消费体验升级


部分现制酸奶品牌从消费体验层面出发来寻找新增长,某知名现制酸奶品牌开设MoreYogurt牧场奶仓进行门店风格的创新,新门店风格更倾向于原木色系融入了更多自然元素,具体来看该门店宣称打造三大牧场空间将门店整体打造为“乡村牧场”,加入众多谷物、麦束、草编器具、陶具等原生态元素以及摆放牛油果等新鲜水果,营造生活化、松弛化、自然化的消费体验。


现在有越来越多人面临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压力,与之对应的情绪消费也在增长,《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为情绪价值买单。


现制酸奶新店型通过打造沉浸式自然体验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对接年轻人追求松弛感、慢节奏的需求趋势,从而提供轻松、治愈的情绪价值,利用消费体验升级提升品牌吸引力。 


开放式空间、透明操作区也是品牌建立消费信任与互动的新窗口,在消费过程中能直观看到酸奶从原料选取到制作完成的全过程,可以满足消费市场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关注,在无形中增强品牌信任;同时也便于品牌和消费市场形成互动,提升参与感进而提升口碑和复购。


与此前常规门店“小规模”“即买即走”的快取模式不同,该品牌新门店设有堂食区打造出社交休闲空间,可以满足逛街歇脚、上班族工作休息、学生党课后交流等需求拓展多元场景,也延长了消费者在店停留时间增加品牌与市场之间的黏性。


自然化的门店设计收获了不少积极的市场反馈,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能够看到不少打卡笔记与视频,其中不乏一些“宝藏奶仓”“高颜值甜品”等评价。


未来随着消费需求不断变化相关品牌也可以通过继续创新设计功能布局与优质服务,来实现门店风格与消费体验的升级,在满足消费需求趋势的同时持续推动消费体验向更深层次迈进。




干噎酸奶到酸奶甜品,产品线不断细分


现制酸奶的产品线越来越丰富早已不是简单的酸奶+水果搭配,随着消费需求变化冷萃酸奶碗、干噎酸奶、奶皮子酸奶以及衍生出的各种酸奶甜品等新品类不断吸引着消费目光。


产品口感与形态创新是重要的探索方向之一,早期现制酸奶多以浓稠、顺滑的酸奶饮品或冰沙为主要形态,如今涌现出越来越多差异化的网红产品,例如干噎酸奶凭借其干噎质地自带“酸奶界的混凝土”“脖子练腹肌”等话题标签成功吸引年轻人尝试;奶皮子酸奶则通过浓稠酸奶+醇香奶皮的搭配丰富产品层次,满足消费市场口感需求。不过差异化产品打造需要构建明确记忆点,相关品牌需要继续打破传统酸奶的口味瓶颈,打造社交媒体传播素材带动消费热度。


甜品化也是现制酸奶延伸的一个细分方向,以酸奶为基底的甜品不断涌现例如酸奶慕斯、酸奶冰沙、酸奶大福等,将酸奶的应用场景从基础饮品制作拓展到休闲甜点中,酸奶本身自带健康基因也有利于改善传统甜品“高糖、高热量”的固有印象,同时满足健康需求和美味口感。


功能型产品也是其中之一,消费市场对酸奶的健康需求已从基础的低糖、无添加升级到各种功能细分,部分现制酸奶品牌就是凭借低脂代餐、美颜、肠道管理等功能绑定出圈,现在功能化发展仍是现制酸奶的趋势之一,某品牌在这一领域深耕曾打出过“美颜”“5000亿活菌”“壮阳”等不同类型的功效卖点。


不过功能绑定也需要面对功能宣称、夸大宣传以及实际品质等多种问题,行业内因不规范宣传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的并非个例,品牌需注意功能宣称要符合食品安全法规,避免存在“减肥功效”“治病作用”等违规表述;同时还要平衡好功能元素与口感提升。


无论是口感创新、场景延伸还是功能深化都是现制酸奶品牌挖掘细分需求、创造新增长的策略,但细分也意味着更高的门槛,品牌需要在研发上持续投入平衡创新与口感,并在合规上严格自律避免踩到功能宣传“红线”,以及在供应链上强化管控确保原料与产品品质。



针对性深耕,打造子品牌


部分现制酸奶品牌进一步聚焦细分需求,针对不同品类打造出多个子品牌,例如某现制酸奶品牌去年推出了高端酸奶碗品牌“GOOOLDEN”主打希腊酸奶碗,后又推出新品牌“Uniboba优尼波巴”主打鲜牛乳基底饮品,有数据显示该品牌已开业门店与签约门店共计近100家。


酸奶碗、牛乳饮品都是消费市场中比较受欢迎的品类,现制酸奶进行针对性的子品牌打造有利于精准触达细分需求,也能通过聚焦某一品类树立品牌专业化形象与其他品牌形成区分,强化品牌在特定场景和垂直领域的竞争力。


单一品牌若面临消费趋势变化、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容易陷入增长瓶颈,专业性子品牌打造可覆盖更广泛的消费需求降低对单一品类的依赖,在增强品牌整体市场渗透力的同时分散风险提升抗竞争能力。


但这一模式有利有弊还可能存在诸多风险与挑战,包括加剧市场竞争风险,因为现制酸奶赛道本身已经涌入大量品牌,建立子品牌选择的细分领域也难免存在众多竞争对手,可能陷入价格战或同质化竞争;若子品牌与母品牌定位模糊、区分不够明显还可能导致品牌认知模糊,不仅不利于提升子品牌竞争力还可能稀释母品牌价值,若子品牌出现品质问题也可能牵连品牌声誉。


不同的细分产品布局意味着不同的原料选择和布局策略,不仅对品牌供应链提出更高要求也导致运营管理复杂度上升,包括供应链、门店运营、营销团队的差异都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若资源分配不当还可能导致子品牌发展乏力。


现制酸奶品牌通过子品牌深耕细分市场是应对消费需求变化、提升竞争力的可行路径,但需以“精准定位”为前提平衡差异化与协同性,同时做好品牌运营与管理,若能在细分领域建立起专业化、品质化认知子品牌有望成为品牌增长引擎。



高端策略失效?提升性价比


此前现制酸奶可以作为中高端饮品的代名词,不少现制酸奶品牌的定价都比较高,某品牌单杯产品价格处于30元-45元之间,另一品牌单杯产品价格处于24元-40元之间,某品牌大部分单杯产品价格在24元-40元,但其榴莲风味酸奶奶昔售价高达89元;高价定位不免受到原料成本、营养附加值等因素影响,但也包含品牌溢价因素。


虽然高端定位可以瞄准精致生活人群,但在当下经济环境和消费降级趋势下性价比无疑是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在影响消费选择的因素中,质量(75.0%)和价格(72.3%)分列前两位。


与此同时现制酸奶市场竞争激烈,不断有新玩家涌入包括一些知名新茶饮品牌和乳企的跨界入局,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问题也更加严重,不少产品口味和配料相似度高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已经有部分品牌通过降价来提升竞争力。


某均价超过40元的现制酸奶品牌多款产品进入“19.9元折扣区”,在美团等即时零售平台的超半价促销活动也比较频繁;另一品牌下午茶市集在产品定价上相较于各种“刺客”也更具性价比,如烤肠5.9元/根、薄饼系列定价介于1.9-5.9元之间、土豆包价格位于12.8-13.9元区间,即便是价格相对较高的挞皇系列单个售价也控制在16.8元以内,更亲民的价格无疑更具市场竞争力。


相关品牌也可以通过设置折扣区、优化供应链等方式提升性价比,或是通过创新产品研发,推出不同价位的酸奶产品满足不同需求,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或者完善会员制模式,通过满减、满额赠送、积分兑换等方式提供福利,既降低产品单价又能促进销售增长,增加顾客黏性和口碑传播。



重构消费信任是重中之重


现制酸奶市场中曾曝出多种问题,其中食品安全问题就有不少,某知名品牌曾被曝出“使用植脂末”“使用过期原料”“不按时报废原料,仅更换效期标签”“水果变质仍在使用”等多种问题,并在网络引发较高热度。


从品牌自身出发可能是由于部分品牌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品质,因门店清洁不到位、冷链环节失控导致产品变质,或使用临期原料降低成本;市场监管层面也存在不足,虽然现制酸奶市场快速增长但准入门槛较低缺乏明确统一的执行标准,人工操作、原料配比、发酵时间、存储条件等差异都会导致产品口感、品质差异明显。


不少产品主打健康低脂或是强调其高活菌、高蛋白的营养价值,但行业内普遍存在宣称无糖却含糖超标、益生菌含量与宣传不符、定位减肥代餐却高热量等情况,曾有测评数据指出一杯某品牌现制酸奶含糖量能达到21.62g,所谓健康卖点的真实性存疑仅仅停留在营销层面,这种宣传概念与实际价值脱节容易透支信任不利于长远发展。


还有功效擦边等问题也频频发生,某网红酸奶品牌多次因功效宣传登上热搜,还曾因此受到行政处罚,该品牌旗下产品不乏“超强抗氧化功效”“增强免疫力”“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宣传用语,此后该品牌“Superboy男友力扳回一局”系列产品以及“晚安胶原酸奶”都因不同功效引起众多讨论。


现制酸奶品牌想要实现新增长还需要重构消费信任,在原料选择、产品品质、健康价值以及营销宣传等方面进行品质化、标准化、规范化升级,例如公开原料来源、推行“可视化”制作等方式提高透明化程度、夯实原料信任,并建立流程保障品质稳定;产品宣传营销以真实健康价值为主,建立售后响应机制提升品牌责任感等。


将信任渗透到从原料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行业才有望从价格竞争、概念竞争转向真实品质竞争,推动现制酸奶价格与价值进行匹配、重构消费信任,进而实现可持续增长。


行业思考:现制酸奶本身具有原料新鲜、健康营养等卖点能够契合当下消费需求,但受到实际营养价值不足、不规范宣传、价格虚高、产品同质化问题等多种因素影响市场整体增长乏力,现在不少品牌都在通过产品线、场景化和子品牌等多方面的拓展探索新增长曲线,不过想要实现长远发展还要将目光聚焦当下,通过产品品质保障和消费信任构建重塑品牌竞争力。

已任务覅u

合作品牌

Copyright 2020 乳财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80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