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辉山、天友陷变质风波,看乳业品控阵痛与信任之考
作者 · 王蕊 | 2025-10-09
尽管乳业在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工艺上已较为成熟,但终端产品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近期,辉山乳业与天友乳业相继被曝出产品在保质期内变质、出现异物等情况,暴露出部分企业在品控管理、仓储物流等关键环节仍存在疏漏。
这警示我们行业,即便拥有可靠的原料和灭菌技术,若在品控、物流等“最后一公里”的管理上失守,依然会直接冲击品牌信誉与消费信心。
乳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乳业发展隐忧浮现
经过长期积累国内乳品市场已经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奶牛规模化养殖、智慧牧场建设、智能工厂升级以及品质溯源等方面都不断成熟,养殖效率和奶源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还能在养殖与生产环节通过现代化、数智化手段进一步保障品质。
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时有发生,行业内不乏一些小规模养殖散户在养殖管理、挤奶操作等方面缺乏严格标准,还存在个别生鲜乳未经杀菌直接售卖的情况,在品质与安全方面无法保证。

辉山鲜博士袋装牛奶
还有不少知名品牌也频频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近期辉山乳业被曝多款产品在保质期内变质,有投诉称2025年6月购买辉山纯牛奶饮用后出现腹泻症状,随后核查中打开的多袋同款产品均出现腐败变质情况;2025年7月,购买辉山纯牛奶拆开后发现牛奶变质成糊状,导致四五盒牛奶扔掉浪费;不仅是产品在保质期内变质,辉山牛奶还频繁收到销售临期商品、多款产品中发现虫子、头发等异物的投诉。

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辉山鲜博士牛奶的投诉
另一乳企天友乳业也收到网友投诉称饮用牛奶时察觉味道异样,剪开包装发现牛奶已然变质,同行朋友购买的产品剪开则有头发,商家不承认,重新拆封一盒牛奶并完整录制视频,显示牛奶外包装完好无损,但其内部已然霉变。

社交平台上某消费者称天友牛奶变质发霉有头发
近期百菲乳业也被曝出多起牛奶变质事件,有消费者称成箱购买的“百菲酪”牛奶出现一包或几包变质情况,喝起来“发酸发苦”,有孩童误饮现象,也有消费者饮后出现腹泻现象。

百菲乳业旗下产品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冲击着乳品市场健康发展,牛奶变质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容易对乳制品质量安全产生信任危机,负面事件频发还可能导致市场竞争环境恶化,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要面临投诉和索赔还可能受到监管部门处罚,影响品牌形象和市场声誉。
要解决乳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需要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还需要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质量控制和检测,消费市场也需要增强安全意识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多方共同维护市场健康环境。
牛奶变质风波背后,暴露出乳企品控不足
奶牛的生活环境、身体状况和奶牛心情都会影响牛奶品质,若对奶源环境控制不严格、饲料与饲养管理规范度低容易导致生鲜乳品质波动。原料奶在挤奶后的储存运输也会直接影响品质,有专业人士指出原料奶若在夏季挤奶后 2 小时内未将温度降至 4℃,容易出现菌落总数高、芽孢菌超标等问题。
在生产加工环节设备的清洁和维护至关重要,清洁与消毒若不及时、不彻底,残留的奶渍也会滋生细菌影响牛奶质量,还有杀菌工艺本身就是杀灭有害微生物的重要手段,若杀菌工艺不达标未能有效杀灭微生物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的情况,都会导致牛奶在保质期内变质。
面对牛奶变质问题部分涉事乳企就可能存在的原因作出回应,天友乳业强调车间处于无人封闭状态,生产中使用反渗透膜过滤,大分子物质会被滤除不太可能有异物进入,同时已对同批次产品进行排查并表示可出示合格检测报告,推测可能是运输或储存环节出了问题;百菲乳业售后称牛奶变质是偶发性事件,在运输过程中或经销商储存过程中温度不适宜,可能导致部分产品出现变质情况。
这些回应虽然看似有理有据,且不少乳企确实在生产方面采用封闭车间、有效杀菌技术等,但仍然需要加强全链条的质量监管。无人封闭车间内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运行状态监测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实时质量监控都需要严格的管理流程和制度保障。
而且在牛奶变质问题发生后仅对同批次产品进行排查远远不够,更需要建立长效的质量追溯和问题排查机制,加强质量检测环节把控,快速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改进,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推给某一环节。
物流、储存环节也是重中之重
在乳制品完成生产后,物流运输与储存也是连接乳企与消费市场的关键环节,外界环境变化会影响牛奶品质,其温度管控、运输效率等都需要乳企重视并进行精细管理。
尤其对于低温奶来说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低温奶中的活性营养成分会在脱离标准冷链环境后快速失活,品质也随之下降,运输环节若出现冷藏车制冷系统故障、频繁开关门导致温度波动等冷链断裂情况,还会加速微生物繁殖引发变质。
即便是常温产品也需要避免温度大幅波动,虽然超高温灭菌已杀死大部分微生物,但温度过高或波动幅度过大仍然可能使部分蛋白质发生变性,加速维生素流失、导致口感和风味改变等,或是出现沉淀或分层现象,高温后骤冷还可能导致包装内压力变化增加胀包风险。
在仓储环节库存温度管控不当、通风条件差也会破坏牛奶品质,销售过程中若商超或便利店未将牛奶按要求储存或产品摆放过久未及时周转,都会让牛奶暴露在风险环境中,消费者购买后储存条件不当也会影响产品安全性。
上述各品牌对于牛奶变质原因的回应纷纷推测可能是在运输或储存环节发生问题,若原因属实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业在物流与储存管控上的潜在风险,无论如何都警示相关企业不能仅将品质管控局限于生产车间而是要将监管延伸至物流与储存全链条。
乳企自身需加强冷链物流管控保证运输安全和效率,建立全链路温度监控系统,通过GPS定位、温度传感器等技术,实时追踪运输车辆的温度数据,低温产品需确保全程处于2-6℃的标准冷链范围;某知名乳企已经能够通过大数据、RFID自动识别技术、GPS车辆货物跟踪系统、温控系统、WMS系统、TMS系统等,全面实现冷链物流平台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实现上游生产、下游销售数据互联互通。

需提升售后和服务水平
但显然近期发生的牛奶变质事件中品牌的应对方式并不尽如人意,据消费者反馈在喝到变质的天友牛奶后商家存在拒不承认情况,在辉山牛奶投诉事件中也显示投诉客服只愿意承担几十块钱及赔付几袋牛奶钱。
涉事品牌的售后应对不足并非个例,行业普遍存在此类问题,包括响应不及时得不到明确答复、解释缺乏说服力未提供具体调查依据、赔偿与安抚方案滞后等,这种被动、低效的处理方式不仅会激化消费者情绪,更会通过社交平台扩散负面评价导致品牌口碑下滑。
现在乳企仍需提升售后服务水平,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构建全方位的响应机制,在召回问题产品、发布声明解释原因、对消费者的赔偿和安抚方案等方面保证及时性、有效性,降低对企业形象和消费信任度的影响。具体来说品牌可以设置售后专线与线上反馈通道,确保消费者诉求快速得到回应,同时规范危机处理流程,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快速发布声明,清晰说明问题范围、调查进展等,并制定标准化赔偿方案。
某品牌旗下鲜奶正通过一站式服务、会员系统以及用户反馈功能等提升用户体验,能够提供快速配送服务、跟踪订单状态个性化服务等,该品牌已经连续多年中标清华大学乳制品采购项目,侧面展示出品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及时售后服务,巩固了品牌影响力。
乳企售后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应落实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中,通过优质服务积累品牌忠诚度,不仅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和舆论问题,更为品牌整体形象升级奠定基础。
